top of page

【產品新訊】最高效率的實景建模武器:睿鉑D2M(五向傾斜攝影相機)

以往在城市發展、公共工程等等的圖資利用上,大多利用二維的圖資來進行規劃,而近年在智慧城市發展趨勢下,三維地圖的利用率逐漸擴張,其中內政部也逐漸建置3D的GIS平台,甚至包含Google地圖也逐漸在三維化,3D實景模型也成為熱門的議題之一。


要建置精緻的3D實景模型,先決條件就是各角度都要拍照到,同時也關係到相機解析度以及軟體在運算時照片的品質以及特徵點等等因素,才有辦法算出高精緻的模型。

在以前單相機的年代,要建出大範圍的精緻3D實景模型,非常的耗時間,我們舉個例子,使用DJI P4P在建置大範圍區域的精緻3D實景模型時,除了要對此區域進行正射以外,同時還需要包含四面傾斜的方式來拍攝,如下圖:

50公頃區域,正射航線(GSD:3cm,重疊率:80%x80%)

50公頃區域,四面傾斜航線(GSD:3cm,重疊率:80%x80%)


以上述的例子,區域約50公頃,GSD:3cm,重疊率80%x80%的情況下,一種航線大約需要35-40分鐘的時間來飛行,其中還不包含起飛降落以及換電池的時間,整個任務完成保守估計需要3.5~4小時才能完成,而電池大約需要8顆,非常的耗費時間,加上飛行時間拉長,期間光影的變化跟地面上移動物體等等因素,3D實景建出來的效果也不一定好。相信大家一定深有同感。因此在這跟各位推薦一款3D實景建模強大的武器:Rainpoo五向傾斜相機【D2M】

超高作業效率,一次觸發,五個方向,五張照片

D2M搭配五顆不同方向的相機,每個相機皆採用APS-C感光元件,2400萬畫素,並且在正下和傾斜的部分採用不同的焦段,確保擁有相同的GSD。


每一次觸發,皆有五張不同方向的照片,來取代以往飛五種航線的採集方式,僅需要一條航線,即可完成,大幅增加了作業效率以及人力成本,同時外在環境的影響(光影、移動物體等等)也可大幅降低。


我們舉上面P4P的例子來看,同樣50公頃的範圍,一樣的重疊率和GSD下,使用D2M僅需要30分鐘,即可完成3D實景建模的飛行拍攝,相較於P4P單鏡頭長達4個小時的作業時間相比,簡直是天與地的差別。


高度自由性,搭配多元化飛行載具

D2M擁有非常豐富的接口以及擴充支援性,除了DJI的M300RTK以外,其他包含Acecore、FreeFly、Pixhawk等開源飛控的多旋翼無人機或者VTOL皆可以安裝,其輕巧優異的重量和體積,不僅在續航力上擁有極大的優勢之外,同時0.8秒超低的快門間隔,可以大幅提升航線時的飛行速度,增加作業效率。


鏡頭光學優化,彼此同步一氣呵成

相信大家以往在執行大面積的3D實景建模任務時,好不容易外業終於飛完了,但是當照片拿回來內業處理的時候,算圖軟體一跑下去,天阿~~~!空三分層了

而主要發生空三分層大概有三個原因:

  1. 無法找到特徵點

  2. 特徵點匹配誤差,累積後分層

  3. 特徵點數量不夠

因此D2M特別從源頭來進行修正,來解決空三分層的問題。


1.消除色差技術


2.畸變校正技術

透過光學優化後,大家可以看到在算圖的時候特徵點匹配數量的比較,相較於以往單鏡頭簡直是天差地遠。

並且五顆相機在觸發的時候,曝光同步時間小於8ms,也是市面上傾斜相機內少數有做到的

搭配SkyScanner預處理軟體,大大降低內業負擔

在一次的3D實景建模任務中,我們把外業跟內業的時間以及問題的佔比攤開來看

可以看到其實整體的時間跟出問題的比例上面,內業佔比其實是最大的。而SkyScanner則是特別加速內業處理並且降低問題比例而誕生的,其重點特色有以下幾點:

  1. 整理並檢查下載圖資

  2. 無縫對接ContextCapture,一鍵導入數據,自動生成ContextCapture工程文件

  3. 針對照片進行姿態位置解算功能

  4. 自動剔除測區以外的照片

  5. 大幅增加空三的通過率

簡單總結一下D2M的優勢:高效率、高精緻、高精度

⇧點擊影片進行播放



以上是關於無人機傾斜相機D2M的簡易說明,相信大家看完上面的說明後,對傾斜相機D2M已有初步的認識,這台傾斜相機搭配DJI的旗艦機種M300 RTK的相容性極佳,若您手上已有了M300 RTK,搭配此一酬載可謂是如虎添翼,關於DJI無人機M300 RTK的相關介紹及其他專用酬載測試報告皆放置於下方,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觀看!


請各位朋友持續關注翔隆航太部落格!

後續將為大家帶來更多無人機相關測試報告。



有任何關於無人機相關應用諮詢

也歡迎您可透過下列方式直接與我們聯繫~~~


TEL:02-2718-3421

Email:service@dragonflyuas.com.tw


【推薦連結】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